古时穷人用厨具
古时穷人使用的厨具包括以下几种:
鼎:
鼎是一种古代贵族使用的炊具,主要用于煮烹食物或保存食物。由于鼎非常贵重且体积较大,寻常百姓家很难见到。
簞笥:
这是一种由竹子或芦苇编制的碗,用于盛放食物。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的“一箪食,一瓢饮”指的就是这种简单的餐具。
灶:
灶是最原始的厨房系统,最初是土坑,后来演变为悬挂器具进行烹饪。灶的燃料一般是柴火,做出来的食物有一股天然的味道。
鬲:
鬲是一种烧煮的器具,比鼎小,受热面积大,加热时能吸收更多热量,便于烹饪。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灶台的广泛应用,鬲的功能逐渐被釜取代。
甑:
甑是一种早期的蒸笼,上面可以放置食物,下面放水,利用蒸汽将食物蒸熟。甑在秦朝时期非常流行。
釜:
釜是一种青铜或陶制的锅,用于煮食物。在宋朝之前,由于没有铁锅,古人主要使用陶罐和铜锅进行烹饪。
陶罐:
陶罐由黏土制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用于煮粥、煮饭和炖肉。陶罐能均匀分布热量,使食物煮熟并保持味道的鲜美。
铜锅:
铜锅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适用于炒菜和其他需要快速传递热量的烹饪方式。在宋朝之前,铜锅是重要的烹饪工具之一。
这些厨具虽然简单,但在当时却是穷人家庭的主要烹饪工具,满足了他们基本的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