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背景知识文献综述
粽子的背景知识文献综述
粽子的背景知识文献综述
历史起源
屈原与粽子:粽子与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紧密相连。屈原在公元前340年投汨罗江自尽后,当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破坏其遗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被认为是粽子的起源。
祭祀与食品:最初粽子是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后来与端午节结合,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发展演变
东汉末年:人们开始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并用菰叶包裹成四角形煮熟,这是广东地区著名的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原料中开始添加中药益智仁。
南北朝:粽子制作多样化,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食材,粽子也用作交往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记载了“大唐粽子”。
宋代:粽子制作工艺更精细,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清:粽子的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叶、芦苇叶,附加料丰富多样,如豆沙、猪肉、松子仁等。
文化意义
端午节象征:粽子不仅是端午节传统美食的象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国际传播:粽子传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019年中国提出了“粽子国际标准”提案,推动粽子走向世界。
现代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