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务造假的文献综述

关于财务造假的文献综述

关于财务造假的文献,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

期刊论文

藏格控股财务造假分析——基于商业伦理的视角

期刊:《绿色财会》

发表时间:2021年第004期

摘要:分析了藏格控股财务造假事件的过程与后果,并从商业伦理的视角进行反思,提出了改进建议。

识别理论研究

Beasley(1996):研究了财务信息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相比没有财务造假的公司拥有较少的独立董事成员。

Eining 等(1997):通过实验检测利用专家系统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

Green 和 Choi(1997):提出了一个利用内生财务数据的神经网络舞弊分类模型。

Summers 和 Sweeney(1998):运用分层 Logistic 回归技术建立了舞弊财务报告的模型。

Loebbecke 和 Willingham(1988):共同建立了财务造假识别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和改进。

Beneish(1999):研究发现经理人员在盈利高估时倾向于销售他们所拥有的股份或执行期权,监控经理人员的交易行为可能有助于发现高估盈利的相关信息。

理论框架

冰山理论:Frued 和 Breuer(1955)提出,应关注隐形的个性化因素,如同海上的冰山,水下部分才是重点。

三角理论:W. Steve Albrecht、Wernz 和 Williams(1995)提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

业绩评价指标

罗伯特·希金斯(1981):提出了可持续增长率这一财务概念,强调增长应在不耗尽企业资源的前提下进行。

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用于改进企业价值评价。

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

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提高审计质量。

以上文献提供了对财务造假的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研究,包括案例分析、理论框架、识别技术以及业绩评价指标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理解财务造假的复杂性,并为防范和管理财务造假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