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培养健康人格和提高法律素养。以下是该课程标准的要点:
课程性质
活动型综合课程:基于儿童生活,旨在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课程基本理念
生活基础:课程内容源自儿童的实际生活,教学活动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品德教育应基于儿童对生活的观察、思维和体验。
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法律意识、积极健康的人格。
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具备面对法律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掌握法律知识、技能和技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程内容
初段(一年级-三年级):
道德与生活:爱心、友谊、感恩、尊重、守信、自律。
基本法律知识:理解监护人权利义务、尊重隐私和知识产权、安全法律知识。
中段(四年级-六年级):
道德与课堂:诚实守信、守时、帮助他人、善待他人。
教学方法
活动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课程开放性
鼓励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教材和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方式
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科融合
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与法律常识、生命教育、语文素养、科学实验等内容结合。
以上要点概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强调了课程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