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的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的文献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会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文献的综述,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并尽量覆盖不同方面的研究进展。
公允价值计量的历史沿革
国外发展:公允价值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高等法院判例,美国会计学家威廉·佩顿在1946年首次叙述了公允价值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自1990年到2006年间发布了大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表明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重视。
国内发展:在中国,公允价值一词首次出现在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中。2001年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价问题,曾一度停用公允价值。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正式作为会计的计量属性之一。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
信息风险与公司治理:毛志宏的研究表明,信息风险随着公允价值层级的增加而增加,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治理水平来降低信息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006年引入现行会计准则,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公允价值层级:谢明柱与王磊的研究发现,第一、二层级公允价值的净资产可靠性优于第三层级,且第一、二层级的披露有助于加强信息沟通。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周媛和吴瑕的研究指出,公允价值计量能及时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但增加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公允价值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的相关性:郑梦茹和赵尹铭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层级的披露与会计信息风险具有相关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公允价值应用的制约因素:盖卫东和王旭的研究分析了公允价值应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