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社科院大学博士培养模式有哪些?

2020年,社科院大学在博士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学术功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博士人才。以下是对社科院大学博士培养模式的详细介绍:

一、学术型博士培养模式

  1. 学术型博士培养目标

社科院大学学术型博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研究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1. 学术型博士培养过程

(1)课程设置:学术型博士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公共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等;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学生研究方向设置;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践课程包括实习、调研、学术交流等。

(2)导师制度:社科院大学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位博士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方面。

(3)学术研讨与交流:学校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升学术水平。

(4)学术成果要求: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二、应用型博士培养模式

  1. 应用型博士培养目标

社科院大学应用型博士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工作。


  1. 应用型博士培养过程

(1)课程设置:应用型博士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公共课程与学术型博士相同;专业课程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实践课程包括实习、项目研发、企业调研等;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

(2)导师制度: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同样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规划等方面。

(3)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项目、政府部门政策研究等,提升实践能力。

(4)学术成果要求: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一篇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行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1. 国际联合培养目标

社科院大学国际联合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国内外高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1. 国际联合培养过程

(1)合作院校:社科院大学与多所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联合培养机会。

(2)课程设置:国际联合培养课程设置包括国内课程和国外课程。国内课程与学术型博士相同;国外课程由合作院校提供,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学术交流与实习: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可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提升学术水平。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国外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4)学术成果要求: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需完成一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总之,2020年社科院大学博士培养模式在学术型、应用型和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学术功底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博士人才。这些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我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在职博士招生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