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储存环节控制机制砂含泥量?
在建筑行业中,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生产中。然而,机制砂中含有的泥量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储存环节控制机制砂含泥量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探讨如何在储存环节控制机制砂含泥量。
一、了解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的影响
降低混凝土强度:机制砂中的泥分含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含泥量高的机制砂会导致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耐久性能下降。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机制砂中的泥分会吸附混凝土中的水泥,降低水泥的活性,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二、储存环节控制机制砂含泥量的方法
- 选择合适的储存场地
(1)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场地,避免因积水导致泥沙混入机制砂。
(2)场地应具备良好的遮阳设施,减少阳光照射,降低砂子中泥分的含量。
- 优化堆放方式
(1)采用“品”字型堆放,有利于通风、排水,降低泥分含量。
(2)堆放高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2米,以减少因重力作用导致的泥分含量增加。
- 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
(1)建立严格的入库、出库制度,确保机制砂的储存质量。
(2)定期对储存场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1)采用机械通风、喷雾等手段,降低砂子中泥分的含量。
(2)利用振动筛、洗砂机等设备,对机制砂进行筛选、清洗,去除泥分。
- 加强检验,确保质量
(1)对入库的机制砂进行含泥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入库。
(2)定期对储存的机制砂进行抽检,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三、案例分析
某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储存环节对机制砂含泥量控制不严,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如下:
储存场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导致泥沙混入机制砂。
储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如遮阳、通风等,导致砂子中泥分含量增加。
检验制度不完善,对不合格的机制砂未及时处理。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方采取了以下措施:
重新选择储存场地,确保地势较高、排水良好。
加强储存过程中的管理,采取遮阳、通风等措施,降低砂子中泥分含量。
完善检验制度,对不合格的机制砂进行退货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该项目的混凝土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总结
在储存环节控制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质量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储存场地、优化堆放方式、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加强检验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机制砂含泥量,提高混凝土质量。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储存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猜你喜欢:搅拌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