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出砂率标准是多少合适?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出砂率直接影响到砂子的质量。那么,机制砂出砂率标准是多少合适呢?本文将从机制砂的定义、出砂率的重要性、国内外标准对比以及如何控制出砂率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机制砂的定义

机制砂,是指由天然石料或工业废石经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砂子。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具有成本低、质量稳定、环保等优点,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出砂率的重要性

出砂率是指破碎机破碎物料后,产生的砂子占总物料的比例。出砂率是衡量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到砂子的粒度、级配、含泥量等。以下是出砂率对机制砂质量的影响:

  1. 粒度:出砂率越高,砂子的粒度越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级配:合理的出砂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级配,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3. 含泥量:出砂率越高,含泥量越低,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三、国内外标准对比

  1. 国内标准

我国《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规定,机制砂的出砂率应控制在60%-80%之间。该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混凝土工程。


  1. 国际标准

美国ASTM C33规定,机制砂的出砂率应控制在50%-85%之间。欧洲EN 12620规定,机制砂的出砂率应控制在40%-70%之间。

四、如何控制出砂率

  1. 选择合适的破碎设备

破碎设备是影响出砂率的关键因素。应根据物料的硬度和粒度要求,选择合适的破碎设备,如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等。


  1. 优化破碎工艺

合理配置破碎工艺,如调整破碎机转速、筛孔尺寸等,以实现最佳的出砂率。


  1. 控制物料水分

物料水分过高会导致出砂率降低,因此,在破碎前应对物料进行脱水处理。


  1. 选用优质筛网

筛网是影响出砂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应选用优质的筛网,以减少筛网堵塞现象,提高出砂率。


  1. 定期检查设备

定期检查破碎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出砂率降低。

五、总结

机制砂出砂率是衡量砂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合理的出砂率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根据国内外标准,机制砂的出砂率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破碎设备、优化破碎工艺、控制物料水分、选用优质筛网和定期检查设备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出砂率,提高机制砂的质量。

猜你喜欢:废旧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