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筛分标准有哪些?
机制砂筛分标准是确保机制砂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砂子的粒度分布、粒形、含泥量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机制砂筛分标准的详细解析:
一、筛分原理
机制砂筛分是利用不同孔径的筛网,将混合物中的颗粒按照大小进行分离的过程。筛分过程中,较大颗粒通过筛网,而较小颗粒则被留在筛网上。筛分原理简单,但要想达到理想的筛分效果,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
二、筛分标准
- 筛分细度模数
筛分细度模数是衡量机制砂细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砂子中不同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根据细度模数,可以将机制砂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
- 粗砂:细度模数大于3.7;
- 中砂:细度模数在2.3~3.7之间;
- 细砂:细度模数在1.6~2.2之间;
- 特细砂:细度模数小于1.6。
- 粒度分布
粒度分布是指不同粒径颗粒在砂子总量中的比例。根据粒度分布,可以判断机制砂的均匀程度。筛分标准中,粒度分布应符合以下要求:
- 粗砂:粒径大于0.1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30%;
- 中砂:粒径大于0.1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40%;
- 细砂:粒径大于0.1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50%;
- 特细砂:粒径大于0.15mm的颗粒含量应大于60%。
- 粒形
粒形是指机制砂颗粒的形状,包括颗粒的尖锐度、扁平度和光滑度等。筛分标准中,粒形应符合以下要求:
- 尖锐度:尖锐度指数应小于1.5;
- 扁平度:扁平度指数应小于1.5;
- 光滑度:光滑度指数应大于0.7。
- 含泥量
含泥量是指机制砂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筛分标准中,含泥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 粗砂:含泥量应小于3%;
- 中砂:含泥量应小于2%;
- 细砂:含泥量应小于1.5%;
- 特细砂:含泥量应小于1%。
- 筛分效率
筛分效率是指筛分过程中,通过筛网的物料占投料量的比例。筛分标准中,筛分效率应符合以下要求:
- 粗砂:筛分效率应大于90%;
- 中砂:筛分效率应大于85%;
- 细砂:筛分效率应大于80%;
- 特细砂:筛分效率应大于75%。
三、筛分方法
- 干法筛分
干法筛分是将机制砂与水分离后,再进行筛分。筛分过程中,砂子与水分离,有利于提高筛分效率。干法筛分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机制砂。
- 湿法筛分
湿法筛分是将机制砂与水混合后,再进行筛分。筛分过程中,砂子与水混合,有利于提高筛分效果。湿法筛分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机制砂。
四、总结
机制砂筛分标准是确保机制砂质量的重要环节。遵循筛分标准,可以保证机制砂的粒度分布、粒形、含泥量等指标符合要求,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筛分,以达到最佳的筛分效果。
猜你喜欢:选矿优化控制